春風輕拂的四月,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隱沒於臺北市北投山區的的猴崁古道也重獲新生。猴崁古道曾是頂北投庄通往竹子湖的重要山徑,而這條蘊含豐富歷史記憶的古道,現在將重新吸引民眾的目光。臺北市政府在保持步道周邊自然林相及地貌的同時,亦串聯了陽明山區的水源地與生態景觀,讓行走其中的山友沉浸於寧靜壯麗的生態美景。
大地處的道路步道科蔡正發科長表示,猴崁古道的修整工程秉持低衝擊原則,其中最具亮點的設計,莫過於新設立的「草山觀瀑吊橋」與「圳內」、「觀瀑」、「好石光」三處活動平台。橫跨於磺溪之上的「草山觀瀑吊橋」連結著猴崁古道及十八份圳步道,不僅提升兩側步道的可及性,亦讓遊客能感受宛如行走於瀑布之上的刺激體驗;而當地的重要信仰中心——百年土地公廟,也在此次修復中被妥善保留,並增設活動平台,提供山友與信眾駐足休憩的空間。
無論您是熱愛挑戰的登山者,或是人文歷史的追尋者,在這個4月,讓我們隨著溪流的歡唱及山林的細語,一同探索重生的北投秘境。(摘自台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
----------------------------------------------
前幾個月回老家時,便曾在雷隱橋頭看到施工訊息,看起來像是要做步道,但不知從那能通往那兒去。直到竣工之後,許多嘗鮮的遊客PO出風景照後,才知原來那裏設置了一座吊橋,另外,也才得知原來從那裏可通往竹仔湖。
兒時,雷隱橋的上下游是泉源里孩童的遊樂場,抓蝦釣魚充滿兒趣,但自從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這條大坑溪(磺溪)就漸漸沒有遊客了。雖然以前曾一路溯溪至源頭,但一直不知這裡有條通往竹仔湖的古道,以為猴崁古道不就是從青春嶺到湖田國小的步道而已嗎?
回家問了爸媽,爸說:以前他去採箭竹筍就是走這一條古道;媽說:以前撿柴火都是到猴崁。原來,自從前往陽明山的馬路開通後,這條從大坑溪(磺溪)往竹仔湖的步道便漸漸荒廢,現在大家都走馬路了。
既然這一段記憶空白,那就找一天去走走吧!
前往觀瀑吊橋的入口有好幾處,從老家<頂湖>出發,自然是走十八份水圳路囉。
自從成立國家公園後,禁止遊客到溪邊嬉戲烤肉,這條水圳路一度雜草叢生,如今,大地工程處重修了吊橋,這才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
從水圳路透空處,可看到另一個入口---雷隱橋端入口,從那前往吊橋的遊客更多。
這吊橋是目前陽明山最新的設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想在吊橋上拍照的遊客更多,常常造成塞車。
從水圳端過來的遊客根本沒機會過橋,不想等待的話,可以繼續上行,上方可踩石過溪。
過橋後,即可見此百年土地公廟。
路口,有前往竹仔湖的指標,此即猴崁古道之入口。
由此走往竹仔湖的遊客不少,一路往上的步道,還是能流點汗的。
來到一多叉路口,一樹幹上有方向牌,我們先取往滾水頭。
前往滾水頭的步道平緩,很快便抵滾水頭取水口。
回到多叉路口後,改取往青春嶺。大兒子提醒叉路口的百年楓香那好像還有一條路?因不知通往何處,只好先放棄。(後來才知,那裏可接猴崁水圳,亦可通往竹仔湖。)
出口接上柏油路,繼續前行,可接上猴崁湖田國小步道,這也是我一直以為的猴崁古道。
以前走這條步道的遊客也不多,曾在行走時聽到山豬叫聲,嚇死人了。
走出步道來到湖田國小時已近正午,吃飯先。
餐後,走走附近的水車寮步道,順便賞海芋。第一次知道有這條步道,是因為MIT台灣誌的麥導曾來此紀錄日治時期的蓬萊米種植發展,當時也介紹了當時的碾米廠。
水車寮步道旁的海芋田此時仍在營業,看花況應屬末期了。
回家前,續前往步道口的蓬萊米故事館參觀,遇見同一個村子的大姊在此當解說員。
最後,當然還是踢馬路回老家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