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陽明山半馬後,打了電話給林老師,想請她來接人,可惜她已經帶小孩回娘家了,只好走路回家。半途,小5公車來了,趕緊招了手,第一次搭乘,上了車才知道終點站在石牌捷運站,正好可以搭捷運回家。
下午無事,不知該去哪裡?去捷運可到的淡水吃吃﹑逛逛應該算是不錯的選擇,沒多想便出發了。星期六午後的淡水老街萬頭鑽動,不想去湊熱鬧,只好走向對街,忽見一廟旁小徑牆上,寫著往<清水祖師爺廟>的指標,勾起了二十幾年前淡淡的記憶,便順著小徑再度尋訪。抵達時,廟前的戲台上正演著布袋戲酬神,可惜無人駐足欣賞,倒是見一外國朋友猛按快門,或許對他來說,這才有台灣味。
淡水清水巖,又稱淡水祖師廟,位於台北縣淡水鎮清水街八十七號。主要奉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是大台北地區三大清水祖師廟之一,另兩座分別為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
相傳清文宗咸豐年間,一僧自泉州府安溪清水巖,奉清水祖師神像來臺灣,在台北淡水一帶化緣,後來此僧離去,淡水士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乃留神像奉祀。因參拜居士者眾,翁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中正路)濟生號奉祀。淡水士紳李文珪、許丙等,遂在昭和七年(1932年)募建「清水巖」以奉祖師。而本廟地,乃是將附近音樂團體的西秦王爺廟、碼頭工人祭祀的富美蕭府王爺廟拆除,將神合併於新廟奉祀。台灣日治時期,昭和十三年(1937年),淡水清水巖落成,廟貌莊嚴,日益宏大。(以上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回到街上,在一圓環花圃中間,看到了馬偕博士的雕像。走進巷內,是以前他在淡水時蓋的醫院,館內收藏了許多當時的文物,對於他的生平事蹟也介紹的頗為詳細。對於淡水的貢獻與影響,我想馬偕博士應該可媲美清水祖師吧!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漢名叫偕叡理,但台灣人一般稱「馬偕博士」或「偕牧師」。父親是蘇格蘭佃農,因撒德蘭郡驅逐事件逃到加拿大,並於安大略省生下馬偕。1867年於多倫多大學神學院畢業,1870年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返回加拿大,同年底又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最後於1880年獲頒皇后學院(今女王大學)榮譽神學博士(Honorary Doctor of Divinity)。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來讚賞馬偕的一生。
當時基督教在東方的擴展非常興盛,因此加拿大長老會即於1871年派遣馬偕,至東方傳教,馬偕先到香港,之後輾轉經過中國廣州、汕頭等地。1871年底到達打狗,1872年3月9日和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李庥牧師、德馬太醫生一起到達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開始傳教,學習閩南語。並且四處旅行傳播福音,除了在淡水、艋舺(今萬華)、錫口(今松山)、大稻埕、五股、苗栗、台北、基隆、新竹擁有二十個以上教會之外。馬偕還於1883年前往宜蘭、花蓮等原住民的居住地傳教,1887年蘇澳教會成立。之後為了使婦女也能受到照顧,馬偕決定娶一台灣女子為妻,後來馬偕在五股庄(今台北縣五股鄉)發現他的另一半——張聰明女士,並於1878年結婚,他們的子女中, 女兒偕瑪連(適陳)、偕以利(適柯,夫婿即柯維思)都嫁給台灣人成為「台灣媳婦」,獨子偕叡廉創辦了淡江中學,承接衣缽繼續投入宣教台灣的教育工作,人稱「小馬偕」。在日治時期成為台灣子弟得以受教育之學教。「小馬偕」有子二人、女三人,偕威理與偕約翰,也都在淡水長大。目前他們的後代都分別在加拿大及台灣。
馬偕博士在得到加拿大鄉親的資助下,又獲得一位同姓的馬偕夫人捐贈3000元美金的幫助,於是1880年馬偕在滬尾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除了可以醫治民眾,也有助於他的傳教工作。馬偕常常和助手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中法戰爭時,法軍進犯北台灣,驚慌的民眾仇視一切外國人及基督教,於是聚眾拆毀教會、挖掉基石,然而法軍猛烈轟炸淡水的結果,卻使偕醫館內外都擠滿受傷的士兵,馬偕因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還受到清政府的褒獎。之後又創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今台灣神學院)。二年後的1884年又在牛津學堂東側建立第一個供女子讀書的女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不但學費全免,還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著。但當時的漢人受到傳統禮教的約束,有錢人不希望家中女子拋頭露面;窮苦人家則不知受教育這件事,結果最捧場的卻是馬偕曾去傳教的宜蘭噶瑪蘭族。1890年起馬偕開始前往花東地區傳教。1893年回加拿大述職。(以上資料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