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甲「林氏貞孝坊」


大甲「林氏貞孝坊」是臺灣中部唯一的一座貞孝牌坊,非常的彌足珍貴。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為四柱三開間三樓的格局,是臺灣典型的石坊。


林氏貞孝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是為了旌表;清代淡水廳大甲街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林春娘之貞節孝,而立的褒獎紀念性牌坊。至今已一百五十餘年,雖歷經歲月滄桑,仍屹立無恙,是活生生的歷史痕跡,也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忠貞觀念的見證。


林春娘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淡水廳大甲中莊人,七歲時,成為余家「童養媳」。當林春娘十二歲,年僅十七歲的未婚夫余榮長,赴鹿港經商,由海路回歸時不幸溺斃,飄葬無蹤。但春娘胸懷「寧為余氏婦,不為林氏女,若不見諒,即歸泉下以殉夫」之心志,矢志堅守「婦德」,願代未婚夫奉養年邁多病的婆婆。


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鄉里人感佩春娘清風貞節與皎月嚴霜並潔,及婦能代供子職盡全孝,又撫養族子承宗祧,有功夫家,婦道母儀皆盡而無愧,懿範足楷模閭里,因而呈請旌表。清道光十六年賜准建坊入祠,因余家窘,延遲至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經淡水廳地方官紳士庶熱誠捐輸,得以庀材鳩工完成建坊。(摘自大甲鎮公所網頁)




 

                (二)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順天路是鎮瀾宮的所在地;該廟早於清代雍正年間就建造而成。殿宇似的廟堂,色澤明亮鮮麗,無論是鐘樓、門柱、廟宇或廟樑,皆鐫刻精緻的人物圖案,處處流露著 一股中國傳統式建築的莊巍堂皇,非常引人入勝。鎮瀾宮內供奉媽祖佛像,為當地人民大多信仰的守護神,以至於該宮香火裊裊,常年不息!


以往大甲媽祖出巡的目標是北港朝天宮,稱為「回娘家」,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以徒步方式來參與這個儀式,全程歷時八天七夜。自76年鎮瀾宮至福建湄州祖廟進香之後,大甲媽祖改往新港奉天宮,號為「遶境進香」,百年傳統雖然改變,但信徒行列依舊十分熱烈。進香日期在元宵節當天以擲筊決定,起程當天整個隊伍包括護駕的旗鼓、車隊、戲班、繡旗、神偶、媽祖隆重的鑾輿,以及尾隨數以萬計的香客。行經彰化、西螺、土庫至嘉義新港,次日一早舉行祝壽大典後,在廟埕上展開熱鬧的民俗活動,陣頭、戲曲紛陳,喧騰一日才返駕。全程經過30幾個鄉鎮,達300公里之遙。直到4月間,仍有20多天的香期供全國信徒至大甲參拜。(摘自大甲鎮公所網頁)







               (三) 大甲文昌祠



大甲地區漢人的移墾甚早,清嘉慶、道光年間即有廨署駐劄,居民稠密,商賈輻輳,唯欠缺「舉賢育才」的文化場地。有感於此,出身大甲舉人何清霖於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首先倡建獲准,惜因經費無著,建地難覓而功虧一簣。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新竹知縣方祖蔭與大甲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議捐建,獲地方仕紳共襄盛舉捐地出資,終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三月動工,至翌年六月共耗費銀元伍仟肆佰圓,而完成這座二進二廊三開間面寬左右帶有護龍的合院式傳統建築,它的完工為大甲地區的「文明氣象」帶來一線的曙光,擔起了授儒學、明先師的重責大任,為大甲地區啟蒙教育發韌的第一步。


三川殿因日治昭和十年 (西元1935)的「墩仔腳大地震」受創而重修,樑枋的彩繪為鹿港名師所繪製,三川殿步口栩栩如生的龍虎堵對看牆,是當時流行的工法,精緻的「洗石子」再經雕鑿,為難得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正殿東西二壁,通往廂房的門額,泥塑「圖書府」「翰墨林」,藍色字樣樸素無華,空間卻不因此失色,反增添幾許肅穆的氣氛。而正殿樑架上的彩繪,歷經百餘年時光的洗禮,長年深受香煙薰沐,圖案為層層油垢所覆蓋,附著於樑上的先人手跡,更渙散出歲月浸淫的幽古情懷。文昌祠的平面格局,承襲一般傳統合院式的建築,配置有常見的正殿、三川殿、左右護龍,外埕藉著圍牆、影壁與外界隔斷,形成一座完整的傳統建築空間。在中軸線依序為照壁、山門、外埕、三川殿、內院、拜殿、正殿。三川殿透過左右二條過水廊與拜殿和正殿連接,形成一封閉式的空間,橫軸線則分別於拜殿山牆另置耳門,經過水廊和日月天井,而與護龍相通,是一結構完整的四合院格局。(摘自大甲鎮公所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