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20820_091106.jpg

上一次來西嶼燈塔,已是2011年的事了,當時主要是為了參加澎湖馬拉松而來澎湖,賽後騎機車來此參觀。今日再來,讓模糊的記憶再次翻新,實為好事一樁。

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西邊海濱,又稱為漁翁島燈塔,地處高地,視野相當遼闊,列為國家級古蹟。
西嶼燈塔過去長年屢遭風災,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英、美、日、法等國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而漁翁島燈塔是在西嶼燈塔被拆除之後,於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也是台澎地區所建最早的西式燈塔。
漁翁島燈塔的外觀,是明亮的白色柱狀建築,由下往上漸縮,佇立於花崗岩地形之上,燈塔的四周,以石牆環繞著,內部構造則是螺旋梯向上蔓延,走進漁翁島燈塔的白色圍牆之內,會發現雪白的西式燈塔、建築物、階梯,與綠意盎然的草皮及蔚藍的海洋對比,更加耀眼。
在西嶼燈塔西側外牆處,立有一座十字架碑,撰有「娜莉·歐德利斯科爾」之氏名,推測為1881年至1895年間英國守塔員女兒之墓,至今依然矗立在此。(摘自澎湖Travel)

IMG_20220820_091830.jpg

IMG_20220820_091239.jpg

IMG_20220820_091511.jpg

IMG_20220820_091535.jpg

參觀完西嶼燈塔,開始往回騎,首先看到了西嶼遊客中心,在此,也發現了西嶼西台這個景點,買票進去參觀吧。

西嶼西臺,又稱作西嶼古堡西嶼西砲臺,是位於臺灣澎湖縣西嶼鄉清代軍事遺址,同時也是澎湖現存最完整和最大規模的古砲臺,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1]

西嶼自明鄭末年時即設置炮台,西元1683年(明鄭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將率艦攻打澎湖,明將劉國軒為強化澎湖而興建砲台,清廷佔領後,則延用明鄭時期構建的砲臺做為防禦設施。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西嶼西臺加以改建,直到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在澎湖通判李嘉棠再次改建,次年完工。戰爭結束後歸因台灣建省,為因應防禦海上敵艦攻擊,台灣巡撫劉銘傳親履澎湖會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島孤危絕險,為閩台門戶,必須禦築堅厚砲台,購置精利大砲,選派勁旅駐紮,方足以守禦。」多次奏請加強澎湖的海防,最終任命澎湖總兵吳宏洛建造,在委請德國技師鮑恩士協助下改建,最終西嶼西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完工,並配備其有6及12吋口徑之阿姆斯特朗大砲各一門、10吋同型砲二門及銅砲二門,即為現今所遺存的砲台。(摘自維基百科)

西嶼遊客中心

IMG_20220820_094313.jpg

買票參觀西嶼西台

IMG_20220820_094032.jpg

西嶼西台是第一級古蹟

IMG_20220820_095800.jpg

IMG_20220820_094357.jpg

西嶼西台目前還有維護工程施作

IMG_20220820_094414.jpg

壯觀的通道

IMG_20220820_094536.jpg

IMG_20220820_094642.jpg

大砲與彈藥展示

IMG_20220820_095335.jpg

IMG_20220820_095522.jpg

IMG_20220820_095252.jpg

接著,來到大菓葉柱狀玄武岩風景區,這裡有壯觀的柱狀玄武岩,是來澎湖必遊的景點。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位在西嶼鄉濱海公路,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發現過程是當初日治時期為連絡西嶼跟馬公的海上交通,決定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挖取石塊泥土時才意外讓這片沈睡千年的柱狀玄武岩露臉。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前方是濱海公路的盡頭,蔚藍的海岸線遇上壯麗的柱狀玄武岩,呈現出如畫般的美麗景色,到此無不被這美麗景色給震懾住。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特殊的地質形成壯闊景觀

所謂的柱狀玄武岩是熔岩爆發後遇到海水快速冷卻收縮凝固成六角狀的玄武岩,可堆高到數公尺,這樣的地質景觀在澎湖數個島嶼上處處可見,但形成的面貌皆不相同。而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相較其他澎湖其他地區的柱狀玄武岩顏色較黃,主要是因為土質與出土時間不同,也因出土時間較晚長年覆蓋於表土下,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的節理保持的相當完整。(摘自Travel King)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風景區停車場

IMG_20220820_102454.jpg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IMG_20220820_102211.jpg

IMG_20220820_102222.jpg

IMG_20220820_102244.jpg

IMG_20220820_102424.jpg

天氣太熱,露天的景點都不宜久留,來去二崁聚落吃冰吧!上次來澎湖時,因與錯過了這個景點,今日算來補課。

IMG_20220820_112655.jpg

二崁聚落保存區簡介

二崁聚落保存區位於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聚落的空間形式仍保有許多傳統特色,空間分布上並具有調節氣候的益處,其意義在保存漢人開拓台、澎的一個足跡,將原有的生活文化、民俗風情也繼續傳承下去;二崁聚落保存區在西元1989年被政府定位,並於1993年規劃後陸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2001成為傳統聚落特定區並在同年在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更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二崁聚落保存區─陳家古厝

二崁聚落保存區中擁有許多傳統建築,其中以為重心,陳家古厝位於西嶼鄉二崁村6號,源自於清朝順治年間金門下坑人陳延益在此定居,,並發展出陳家村,由於澎湖冬季東北季風強大因此建於低地,為閩南五落式古厝,門廳、客廳、後廳三落之間並皆以天井串連,口字型的傳統合院配置型態形成室內外動線縱橫交錯,大廳前之子孫巷並利用小拱門與鄰居連絡並具有逃生系統的防禦功能。陳家古厝以澎湖當地的咾咕石與玄武岩做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有書畫彩繪、交祉陶、彩繪磁磚、泥塑的傳統建築裝飾,相當具有澎湖的傳統工藝之美,,並在西元1988年4月25日列為第三級古蹟。(摘自Travel King)

停車後,便看到賣冰與珍奶的店家,先吃冰消消暑再說。

IMG_20220820_104441.jpg

之後,開始參觀二崁聚落。到處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也賣著當地特色商品,很有得逛。

IMG_20220820_110004.jpg

IMG_20220820_110021.jpg

IMG_20220820_110033.jpg

IMG_20220820_110128.jpg

IMG_20220820_110210.jpg

IMG_20220820_110331.jpg

IMG_20220820_111036.jpg

IMG_20220820_111739.jpg

這間用漂亮珊瑚石建造的房屋,裡面賣著傳統豆花,好吃又養眼。

IMG_20220820_110412.jpg

IMG_20220820_110606.jpg

來到二崁聚落的陳家古厝,是國家三級古蹟,可惜因疫情關係暫時關閉,只能在外觀望。

IMG_20220820_111919.jpg

IMG_20220820_111956.jpg

IMG_20220820_112111.jpg

接著前往小門嶼,打算參觀島上的鯨魚洞與地質探索館。

鯨魚洞簡介

鯨魚洞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北端的小門嶼上,島上遍佈奇形怪狀的玄武岩,黑色岩石間有一個海蝕形成的大岩洞,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相傳有巨鯨在此受困,二是因海崖上的黑色柱狀玄武岩長期受海潮挖蝕成巨洞,形似鯨魚而得名;鯨魚洞高約7.8公尺,洞內較為寒冷陰森但若在退潮時在此聽著潮音,更能體驗鯨魚洞外的驚滔駭浪。

鯨魚洞-地形介紹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特殊的海蝕地形,鯨魚洞東側現留有二支海蝕柱,是另一海蝕拱門頂部崩塌所形成的;鯨魚洞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經過海蝕作用將玄武岩不斷的侵蝕,最後貫穿成一個海蝕門,是地理學上相當特別地形,因此鯨魚洞成為民眾來到澎湖必遊的景點之一。(摘自Travel King)

進入小門嶼後,跟著騎車的遊客來到海岸高點,前方礁石即是著名的鯨魚洞。

IMG_20220820_114711.jpg

實值中午,順著步道欲前往鯨魚洞時,卻發現右側下方建築精美,原來是小門地質探索館,那就先進館吹冷氣消消暑吧。

小門地質探索館於2020年7月進行第三次整修工程,於2021年1月底重新開幕並重新更名為小門地質探索館,以史前風貌帶入地質打造聲光影音及俱的場館。共分為6大區:入口意象服務區、深海岩石區、蛋型投影區、恐龍及植物模型造景區、玄武岩介紹牆、出口展示區。(摘自澎湖風管處官網)

IMG_20220820_115802.jpg

IMG_20220820_115106.jpg

館內空間不大,又正值場館即將休息時間,很快就繞完一圈出館了。

IMG_20220820_115240.jpg

IMG_20220820_115250.jpg

IMG_20220820_115438.jpg

IMG_20220820_115326.jpg

館外周圍有許多販賣餐點的店家,正好可以祭祭五臟廟。餐後,繼續走往鯨魚洞參觀。

鯨魚洞簡介

鯨魚洞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北端的小門嶼上,島上遍佈奇形怪狀的玄武岩,黑色岩石間有一個海蝕形成的大岩洞,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相傳有巨鯨在此受困,二是因海崖上的黑色柱狀玄武岩長期受海潮挖蝕成巨洞,形似鯨魚而得名;鯨魚洞高約7.8公尺,洞內較為寒冷陰森但若在退潮時在此聽著潮音,更能體驗鯨魚洞外的驚滔駭浪。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特殊的海蝕地形,鯨魚洞東側現留有二支海蝕柱,是另一海蝕拱門頂部崩塌所形成的;鯨魚洞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經過海蝕作用將玄武岩不斷的侵蝕,最後貫穿成一個海蝕門,是地理學上相當特別地形,因此鯨魚洞成為民眾來到澎湖必遊的景點之一。(摘自Travel King)

IMG_20220820_122737.jpg

IMG_20220820_122747.jpg

IMG_20220820_123033.jpg

IMG_20220820_123121.jpg

離開小門嶼,想參觀的西嶼景點大概就逛玩了。回馬公之前,順道過跨海大橋去看看通樑古榕吧。

澎湖跨海大橋(英語:Penghu Great Bridge),台灣澎湖縣位於縣道203號的橋梁,俗稱大橋(臺灣話Tuā-kiô),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白沙島(通梁村,臺灣話Thong-niû tshun)與西嶼島(橫礁村,臺灣話Huînn-ta tshun),為澎湖重要的交通幹道。[1]

第一代大橋於1965年3月開始興建,1970年12月完工並通車,1995年10月拆除;第二代大橋於1984年7月開始興建,1996年3月完工並通車至今。第二代大橋造價為新台幣10億2,800萬元,長度2,494公尺,為台灣最長的跨海大橋。[1][2]

2003年,澎湖縣政府認為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將澎湖跨海大橋登錄為「歷史建築」。(摘自維基百科)

IMG_20220820_125349.jpg

白沙端的跨海大橋頭,有通樑古榕的方向指標。

IMG_20220820_125931.jpg

前兩次來澎湖時,通樑古榕皆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澎湖必遊景點。

通樑古榕簡介

通樑古榕位於澎湖縣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樹齡已達300多年,是澎湖島上一株相當壯觀的大榕樹,共有數十條支幹,枝葉繁盛茂密,使榕樹向四方擴展,形成天然的遮陽棚,綠陰覆蓋660平方公尺,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大榕樹;居民為了保護枝幹,將每根枝幹皆用板子包圍起來,中間以架子、支柱來支撐巨樹。

通樑古榕的由來

通樑古榕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清朝康熙年間有商船航經澎湖,通樑吼門水道遇難沈沒,只剩下小榕樹拋流至海岸,被當地區民撿起而種植在保安宮前;另一說為300多年前由一艘貿易船運來的盆景栽種而成,並無歷經海難的過程,而這些榕樹歷300多年的成長為相當壯觀的榕樹群,成為澎湖著名的旅遊觀光景點。

保安宮介紹

穿過通樑古榕後便是保安宮本殿,保安宮緣起於當地先民由大陸奉祀而來,在通樑村定居後,該宮神明對於當地的地理、風水、疾病等問題都能有指示和顯靈,因此成為居民的信仰中心;保安宮在赤樊桃殿有遶境活動時,會有交誼之儀式進行。(摘自Travel King)

IMG_20220820_130336.jpg

IMG_20220820_130410.jpg

IMG_20220820_130435.jpg

IMG_20220820_130602.jpg

IMG_20220820_130818.jpg

IMG_20220820_13090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