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10219_164224.jpg

關子嶺風景區位於白河區東側是台南著名的旅遊景點,四周有枕頭山、虎頭山、大凍山、雞籠山等群峰環抱,環山風景幽靜。風景區周邊沿線有水火同源、火山碧雲寺、東山咖啡、溫泉老街、閑雲橋、火王爺廟、嶺頂公園、寶泉橋、新舊好漢坡步道等休憩玩賞地點,皆是來到關子嶺不可錯過的景點。(摘自台南旅遊網)

上個月曾來此地登小百岳---大凍山,下山後因時間有限而直接離開,這回,因走完附近的崁頭山後天還亮著,也不急著回孩子宿舍,便驅車前來關子嶺走走。

今天是非假日,風景區的道路兩旁都很方便停車。停妥車後,直接前往溫泉老街。

關子嶺溫泉區導覽圖

IMG_20210219_164749.jpg

來到地圖上的新好漢坡處時,不知何故封閉中,只好改走天空步道下溫泉老街。

IMG_20210219_164806.jpg

天空步道甚短,終點即見到對面有座火王爺廟。

火王爺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關嶺里、市道172號旁的不動明王廟,原先為日本人帶來的宗教信仰,後成了周圍關子嶺溫泉業者的信仰對象。

1902年日本人開發關子嶺溫泉時,在溫泉露頭上方鏤刻不動明王石碑,以祈求平安[1]。此外日本人遺留的不動明王像在今日的嘉義縣中埔鄉中崙溫泉區[2]北投溫泉也有[3]。原先在關子嶺溫泉與水火同源皆有不動明王像,但日本投降後,日本人也將神像石碑帶走[4]。當時的靜樂旅社老闆娘周洪妹發起集資蓋廟,並仿不動明王神像重塑,以「火王爺」稱之,由溫泉業者卜選爐主祭祀[5]。(摘自維基百科)

IMG_20210219_165212.jpg

IMG_20210219_165255.jpg

火王爺廟下方的溫泉井,是關子嶺其中的一個溫泉露頭,這裡的泉溫只有五十來度。

IMG_20210219_171057.jpg

IMG_20210219_171119.jpg

續行,即見天梯。天梯連接溫泉老街與嶺頂公園,先下老街吧。

IMG_20210219_165324.jpg

溫泉老街前端的百年溫泉旅社---關子嶺大旅社。林老師回憶說:六年前我們曾在這塊<緣>字大石旁拍照,記憶真好。

IMG_20210219_165557.jpg

IMG_20210219_165625.jpg

IMG_20210219_165614.jpg

從關子嶺大旅社旁,即能走入百年溫泉老街

IMG_20210219_165643.jpg

老街內的關子嶺大旅社,兩間可能有相連,這端入口封閉。

IMG_20210219_165754.jpg

沿著步道,來到溫泉露頭之一的寶泉橋露頭。

IMG_20210219_170206.jpg

IMG_20210219_170234.jpg

溫泉露頭溫度73.9度。

IMG_20210219_170056.jpg

IMG_20210219_170158.jpg

天氣不冷,沒人想泡這裡的泥漿溫泉,只好走上天梯往回走。

IMG_20210219_171503.jpg

再踢289階的好漢坡上嶺頂公園,果然很好陡。

IMG_20210219_171830.jpg

IMG_20210219_171556.jpg

IMG_20210219_171838.jpg

走完好漢坡,即抵嶺頂公園。

IMG_20210219_172134.jpg

可能是日治的關係,這裡有些類似鳥居的裝置。

IMG_20210219_172019.jpg

IMG_20210219_172106.jpg

離開關子嶺前,除了吃吃豆花犒賞一下自己外,這裡的關子嶺香菇蛋也是必嚐美食。

IMG_20210219_172537.jpg

離開關子嶺後,繼續前往水火同源景觀區。林老師竟然說:對這裡毫無印象,只記得這裡的商店街,可惜今天多數沒營業。

水火同源又名「水火洞」,曾名列台灣七景和台南八景,火焰不斷從水中冒出的畫面,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定理,吸引了無數人前來一探究竟。
此奇景位於碧雲寺東南方1公里處,是在1701年被白河大仙寺的參徹禪師所發現,據他當時所言火勢極為旺盛且集中一束,直至1964年白河大地震後,火焰分散自不同孔隙冒出,火勢變弱,但依然沒有熄滅。(摘自台南旅遊網)

IMG_20210219_174946.jpg

IMG_20210219_175516.jpg

IMG_20210219_175204.jpg

IMG_20210219_175242.jpg

順著172乙線道下行,來到三級古蹟---碧雲寺。上方的山頭,即是在崁頭山看到的枕頭山。

IMG_20210219_180508.jpg

碧雲寺

西元1792年,一名叫李應祥的文士自中國來臺,起初在阿公店(現岡山區)居住,3個月後登上火山大仙岩,於西元1796年為尋晚年隱修之所,而攀山涉水,由於李應祥善於勘輿,發現在枕頭山南腰「半壁吊燈火」傳為麒麟穴,於是披荊斬棘,自大仙寺內迎回觀音聖像坐鎮於此,隱遁修行,即為今天碧雲寺的開山起源。

碧雲寺真正興建廟宇,是當時附近的8位儒生,因仰慕李應祥學養品德,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西元1806年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9人皆應試登科,9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他們師徒所開墾的田地,捐作寺產,並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這座寺又稱為「新岩」,大仙寺則為「舊岩」。

碧雲寺在西元1869年至1903年,曾陸續修建數次,西元1904年又因大地震毀損一次,但寺方因故無人管理沒有修建,經過信徒爭取,於民國38年(西元1949年)重建,蔣介石先生曾親臨獻香,並賜匾額「凌宵寶殿」。 (摘自交通部觀光局官網)

IMG_20210219_180424.jpg

IMG_20210219_180702.jpg

正殿後方有一口龍井,有提供杯子引用神泉。

IMG_20210219_180945.jpg

六年前來此時,以為慈雲寺只有正殿,原來後方別有洞天。

IMG_20210219_181258.jpg

IMG_20210219_181553.jpg

日落時分的慈雲寺。

IMG_20210219_181242.jpg

IMG_20210219_181745.jpg

天黑了,是該送兒子回宿舍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