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程:加大奈山前營地---加大奈山---知本林道水源營地---知本越嶺古道紮營。
昨天因故太早紮營,晚間閒聊時,秋姊宣布明早0530出發。由於許久未走需自行搭帳的長程縱走,不知收帳的功力退了多少,於是設定0400起床。為了節省早上整裝收帳的時間,飲用的熱水都在前一晚就準備好並裝入保溫瓶中備用,如此決定,果然一小時即可完成整備,且吃過早餐。
0540出發。一起步又是令人熱汗直流的陡上坡,不禁開始懷疑為何要逆走大小鬼?
走上稜線,終於可以享受清風,消去一身熱氣。
稜線上的展望不錯,還正好看到穿透雲層下灑的金光,運氣真好。
七點半左右登頂高度1666米的加大奈山,非百岳山頭增加一顆(636)。
山頂有一座瞭望台,樓高兩層,二樓的木質地板狀況良好,窗台上則有不少蜂巢要注意。
山頂除了有一顆山字三角點外,還有一顆編號7096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山頂附近有平坦的營地可供紮營,缺點就是沒水。經過今早的陡上考驗,大夥兒都慶幸昨天沒有硬衝上來。
在此大休後,開始下行。八點半左右,經過一段很美的綠地毯稜線。
貼心的嚮導小蔡兄在大休時,還會為被蜂螫的團員做物理治療。
休息過後,即將通過領隊口中的第一個危崖地形。嚮導志鑫先上去踏查...
最後決定在危崖的一側架繩,人包分離通過。感謝這三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讓我們安全且輕鬆地通過危險地形,如果是自組來的話,肯定是硬幹了。
過架繩處後踏上崩塌的瘦稜,領隊秋姊不時提醒大家要小心通過。
1010在過危崖後的森林平台休息,舒緩一下剛剛緊繃的心情。如果按照原計畫推到知本林道水源(1)紮營的話,要通過這一關恐怕難度不低。
危崖雖險,但展望卻是一流。
1130左右下到知本林道,先取左到營地吃午餐。
這裡是原本預定第一天的紮營點,所以,進度大概慢了半天。
原本已準備下溪溝取活水,不過,就在下切的同時,無線電傳來嚮導志鑫發現前行不遠的林道上有水源的訊息,真是太好了。
餐後,往回走續行林道。
不久後開始轉上稜,直上1528峰。
好不容易才在林道營地擦乾淨的身體,這下子又汗水直流了。
嚮導們輪流領路,因為此段布條甚少,不時得停下來察看GPS紀錄,真的很辛苦。
過1528峰後開始下切,目標是今晚的住宿點---知本越嶺古道。
約莫下午三點抵達知本越嶺古道。
Maps.me地圖顯示此處為知本越嶺古道。
在知本越嶺古道紮營後,準備下切溪溝取水。由外帳處下切...
取水點離營地不遠,來回約需15分鐘。
水源不多,但清澈夠用。
因為有水,悠閒的時光歡樂多了,吃著,喝著,聊著直到晚上八點半才散場休息。
以下知本越嶺古道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知本越嶺古道最早起始於臺灣早期原住民族魯凱族中的其中一支族群,原居於臺東大南社(後稱為東魯凱族),為了開闢新獵場、找尋新的棲息地,而從臺灣東部的大南社向西經小鬼湖越過知本主山,抵達現今屏東縣霧台鄉一帶形成阿禮部落(後稱西魯凱族)並且,當時原住民在遷至新居住地後,仍常會與原居住地的族群有聯繫關係,因此成為聯繫兩地的狩獵貿易道路。[2][3]然而,魯凱族將小鬼湖視為聖湖,不敢貿然去侵犯它,因此道路漸漸的不再是魯凱族人行走,轉而由排灣族人將這條道路視為重要的貿易道路而使用。
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後,臺灣割讓給日本進入臺灣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正為臺灣山區大興土木,興建多條山區越嶺道路而知本越嶺古道並未受到日本方面重視而沒有修築,直到1927年,在越嶺道路興建風潮過後,臺灣總督府為監視山區魯凱族,以及當時考慮因原有的楓港-呂家溪(今利嘉溪)之東西橫貫公路因時局演變,故須再建築一條屏東直達臺東之汽車道路,並希望能在1944年可完工,因此才開始依照原住民所走過之路徑進行道路修築。[1][2]
依據當時史料紀載,該路段起自高雄州屏東郡蕃地山地門,在跨越中央山脈高標高1682公尺之鞍部後沿知本溪到達台東郡卑南庄知本,總長度為120公里,該路段自1945年3月10日完工通車後,由於通過地區地質極為脆弱,當時日本人在資料中不諱言的表示,要保持知本越嶺古道全線通車頗為困難。[4]
日治時代知本越嶺道的路線為山地門─霧台─阿禮─榛─霧頭山─松山─高雄州、台東廳界─知本山─霧山─深山─見晴─追分─知本溫泉─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