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話題在台灣炒得很火熱,電視及報章媒體不斷地強力放送某外交官之子成為該團成立五百年以來第一位台灣籍團員的新聞,讓人不注意它也難原因無他,屬於其四大團之一的<舒伯特>將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來台獻唱,北中南共舉辦六場表演。承蒙藝術大師鍾大哥的愛護,贈與我們一家四張門票,讓我們能一睹<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風采。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成立於西元1498年,至今已超過五百年歷史,他的前身是<維也納史德分教堂合唱團>,該合唱團是由一群穿著藍色水手服的男孩所組成他們以優雅而又輕盈無比的童聲女高音與童聲女中音,演唱著各式各樣的聖歌圓舞曲藝術歌曲民謠彌撒。當然,成立之初,他們的演出範圍原本都僅僅限制在維也納的教堂,演唱的曲目也只有宗教歌曲,許許多多的愛樂者都無福親耳聽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才開始在祖國所在地歐洲,甚至遠至美國等地方演唱,受到大眾的歡迎,成為各國爭相邀請的合唱團體由於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約不斷,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便把百位團員以曾加入該團的知名音樂家分成了四大團 莫札特布魯克納舒伯特以及海頓,以應付忙碌的生活,並在世界各地輪流演出,使足跡得以遍佈世界各國。(這一段節錄自維基百科)


當晚,搭上捷運與家人會合,從復興崗站至中正紀念堂約三十分鐘車程。自由廣場、兩廳院的走廊上有大批學生駐足、排舞,頗有年輕氣息。而自由廣場的牌樓在燈光的照映下,顯得十分柔和,已無之前藍綠爭執不休的氛圍。


特地帶了相機,想捕捉演唱者的風采,不過音樂廳的廣播中,不時提醒聽眾要重視演出者的智財權,因此場內禁止任何錄音錄影攝影等相關行為。無妨,或許如此更能專心聆聽。原本還算吵雜的音樂廳,在團員陸續進場時改以掌聲取代,之後的演唱除了掌聲便只聽到<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柔美的歌聲,以及指揮兼伴奏的琴聲。特意觀察了一下那媒體高調介紹的<台灣之光>,發現此行有四名東方臉孔,而<台灣之光>,是二十來個團員中唯一戴眼鏡的小朋友。


中場過後,小兒子體力不支,下半場改聽周公訓話。而合唱團的曲目由原本的聖歌轉換成世界名謠,當<高山青>的歌聲傳出時,觀眾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想,入境隨俗是獲得掌聲的不二法門吧。另外,指揮也善於和觀眾互動,使整個場子一直處於高亢的氣氛中。而指揮高超的琴藝,即使只是幫襯,也非常傳神。最後的安可曲<茉莉花>,完美地結束這場演唱。


曲終人散,叫醒了小兒子,還被他抱怨了一頓:<爲什麼要叫我起來>?唉!鍾大哥,希望沒辜負您的好意才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蟲 的頭像
    小蟲

    戀山的米蟲這一家

    小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